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翻地覆慨而慷!-《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第(2/3)页

    而好事接踵而至,在炼出钢水后不久,“潘武记”集团的水泥厂也出炉了第一炉水泥!当灰色的粉末出现在武植的眼前时,武植也是激动莫名。经过混凝土试验后检测得出,这批制造出来的水泥强度差不多在325号到425号之间,还没有达到武植的最低标准!于是,武植要求工匠们通过控制水泥原料不同成分的比例和控制烧结时间等生产工艺来提高水泥的强度,至少要达到425号才算是合格的产品。

    水泥厂的工匠们经过不断地摸索探究,历尽千辛万苦,数月后,终于制造出了合格的425号水泥来。看着用这些水泥制成的混凝土块,那硬如石头的坚韧品质,武植知道,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425号水泥了!

    有了合格的钢材和水泥,武植的第一个民生目标就提上了日程,那就是修路架桥。武植计划从京城出发,往陪都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浇筑上五米宽的水泥路,并往西南的成都府、西北的会州、洪州、麟州、北方的大兴府、东北方的燕京府都铺上五米宽的水泥路,沿途经过京兆府、兴元府、梓州、凤翔府、渭州、太原府、延安府、真定府、河间府等地,相当于把边陲重镇与开封府连成了一片,以后投送兵力时可以通过四轮马车来运送,既便捷又稳当。

    在此基础上,武植还打算往青州、扬州、杭州、江宁府、江陵府等重要的州府也铺上五米宽的水泥路,便于通商运输。

    铺路的事情,武植交给了户部、工部和禁军共同去完成,地方的厢兵和乡兵参与维持秩序,并从各个地方募集民工来修路,不得强迫摊派,以自愿为主,修路的工钱为每天二百文钱,这比一般的工种高了很多,一下子就募集到了足够多的修路民工!

    修路时开山炸石用的炸药就使用新式的炸药,由火药局的人掌管,专人专管,武植并派出华夏军的官兵前去指导使用,确保万无一失。

    众志成城,很快,从京城通往北京大名府的第一条水泥路就全线铺通了。踩着脚下平坦而硬邦邦的水泥路,看着由钢筋混凝土架设而成的新桥梁,世人皆惊,武植则很是高兴,有了第一条水泥路作为样板,那接下来的路就更好铺设了!

    总结了建造第一条水泥路时的经验教训后,通往各个地方的水泥路建造工程就全面开花了,如火如荼地在宋朝境内展开。工钱和石料由朝廷出,而铺设水泥路和建造桥梁所用的水泥和钢筋则全部由“潘武记”集团提供,花费可不菲,预算在五千万贯钱以上,其中水泥和钢筋的用量就达到了惊人的一千多万贯钱,武植趁势扩大了炼钢厂和水泥厂的规模,才堪堪满足修路架桥所需的水泥和钢筋。

    数十万民工一起使劲,人多力量大,不出三年,武植计划中的水泥路就一一呈现在了他的眼前。四轮马车驶过,平稳而快速,原本从京城赶到大名府需要走十天的路,现如今三天之内就可以到达了,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而到最远的成都府,以前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如今坐着四轮马车,只需要十五天就可以到达,省时又省力。

    水泥路铺通后,瞬间就拉近了宋朝境内各个交通要塞之间的距离,物流加快,也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漕运公司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业务量锐减了三分之一,很多不是很远的地方,人们都喜欢坐着四轮马车往返京城。为此,武植果断地精简了漕运公司,成立了一个客运公司,购置了数百辆四轮马车,用于客运,载客往返于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之间。

    钢筋和水泥不仅应用在修路架桥上,在民宅、堤坝、城墙上也开始投入了使用。武植在求是周报上发文,把钢筋、水泥如何使用的方法和混凝土的配比都公布在周报上。同时,武植在华夏军大营里率先建起了使用钢筋和水泥制成的混凝土营房,崭新的、坚固的、不怕风吹雨淋的、整齐划一的两层楼式营房,让世人叹为观止!武植要推广钢筋和水泥,就不能敝帚自珍,人们使用得越多,“潘武记”就越挣钱,这是双赢!

    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堤坝固若金汤,防汛能力大大提高;混凝土浇筑的城墙稳如磐石,提高了抵御敌人进攻的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筋混凝土带来的是一场惠及全体民众和军队的伟大革命!

    共和四年春,虽然枪炮还没能研制出来,但并影响到武植的规划。他从华夏军三个军中挑选出训练有素的四万步兵和两万骑兵,留下五万人拱卫京城,武植亲自领军,带领着这六万人马和数万后勤队伍开始出征西夏和辽国,在新式的军队与武器面前,敌人触之即溃。

    兵贵神速,不出两年,华夏军在武植的领导下横扫四方,先后灭了西夏、平了辽国,顺带着扫平了女真族的完颜部,活捉了李察哥、耶律延禧、完颜阿骨打、完颜宗弼、完颜希尹等人,一举把西夏、辽国和女真族的疆域都纳入了宋朝的版图中!

    在这些新的行政区域中,武植施行了优惠的赋税政策和安抚政策,移民了很多的宋朝人进入这些地方,并允许汉人与党项人、契丹人和女真族人之间可以相互通婚。

    李察哥、耶律延禧、完颜阿骨打、完颜宗弼、完颜希尹等人以及他们的家属,武植决定釜底抽薪,把他们都迁移到了真定府居住,好吃好喝地供养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