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万民相送!老朱的悲痛!-《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1/3)页

    马皇后的葬礼按皇后最高规格举行,灵柩将入葬紫金山帝陵,与未来朱元璋的陵寝相伴。

    出殡这日,天公似也垂泪,清晨便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寒风裹挟着雨丝,打在人脸上冰凉刺骨,却挡不住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从皇宫到紫金山的路上,挤满了身着素衣的民众,老人们拄着拐杖站在路边,妇人抱着孩子抹着眼泪,连孩童都懂事地收起了嬉笑,静静望着缓缓驶来的送葬队伍。

    灵柩由十六名锦衣卫抬着,覆盖着明黄色的缂丝龙纹棺罩,在雨中缓缓前行。

    朱元璋身着粗麻布素服,腰间系着白色麻绳,走在队伍最前方,往日挺拔的脊背此刻佝偻得厉害,每一步都沉重得仿佛要陷进泥泞里。

    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顺着脸颊滑落,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他双目空洞地望着前方,整个人像被抽走了所有精气神,只剩下麻木的悲痛。

    太子标、朱高炽、朱雄英紧随其后,三人同样身着素服,雨水浸透了衣袍,却无人在意。

    朱高炽目光扫过路边的百姓,心中满是震撼——只见数以万计的民众自发排成两队,从皇宫外的大街一直延伸到紫金山脚下,密密麻麻望不到尽头。

    老人们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怀里揣着自家种的白花,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襟,却始终不肯挪动半步;妇人抱着年幼的孩子,一手护着孩子,一手举着点燃的香烛,香灰被风吹落,落在素色的衣袍上,她们红着眼眶,望着灵柩的方向默默垂泪;青壮年男子则自发维持着秩序,有的手里举着写有“孝慈皇后千古”、“国母恩深似海”的木牌,木牌上的字迹被雨水打湿,却依旧清晰有力;甚至还有些孩童,在父母的带领下,捧着用彩纸折的白花,学着大人的模样,在灵柩经过时跪地叩拜。

    灵柩每向前挪动一步,路边的哭声便更响亮一分,苍老的呜咽、妇人的啜泣、孩童的哽咽与淅沥的雨声交织在一起,穿透了阴沉的天空,响彻天地。

    有人从怀里掏出当年马皇后赈灾时发放的粮票,紧紧攥在手里,泪水滴落在粮票上;有人指着灵柩,向身边的孩子讲述马皇后减免赋税、体恤百姓的故事,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还有些曾受马皇后恩惠的工匠、儒生,自发跪在泥泞里,额头磕得通红,以此表达对这位贤后的感激与哀悼。这数万百姓的自发送行,无关皇权的号令,无关官府的组织,纯粹是源于对马皇后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感念,这份沉甸甸的民心,让朱高炽心中震撼不已,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仪天下”四个字的重量。

    他快步上前,轻轻扶住朱元璋的胳膊,声音带着几分哽咽:“皇爷爷,您看,京城的百姓都来了,他们都来送皇祖母了。”

    朱元璋浑身一震,缓缓抬起头,顺着朱高炽指的方向望去。

    当看到路边密密麻麻的百姓,看到他们眼中真切的悲痛,看到他们自发为马皇后送行的模样,他再也忍不住,眼泪汹涌而出,哽咽着喃喃道:“妹子……你看,大家都来送你了……他们都记得你的好……”

    他想起马皇后当年在灾荒时,亲自带着宫女熬粥赈济百姓;想起她劝阻自己诛杀功臣,保全了无数家庭;想起她时常叮嘱后宫众人,要体恤民情、节俭度日……原来,他的“妹子”不仅是他的皇后,更是百姓心中的“国母”,她的贤德,早已刻进了每一个大明子民的心里。
    第(1/3)页